第263章 答卷-《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交卷钟声响起时,不少人脸上都带着疲惫,也有人露出几分轻松或遗憾。

    次日考的是本经经义。

    王明远依旧选择以《春秋》为本经答题。

    他知道,中原之地文风鼎盛,但学子多以《诗经》、《易经》、《尚书》为本经,专攻《春秋》的相对较少,这或许是他的一个优势,但也可能因为考官偏好不同而面临挑战。

    他不敢大意,仔细审题,将《春秋》微言大义与题目要求紧密结合,引经据典,层层剖析,自觉发挥尚可。

    两日高强度答题,饶是王明远年轻,精神高度集中之下,也感到有些心力交瘁。

    每日回到小院,狗娃早已备好热饭热菜,王大牛虽不懂考试艰难,但也看得出弟弟脸色倦怠,只闷头给他夹菜,让他多吃点补补。

    第三日考的是论、判语、诏诰表等实务文章。

    他严格按照文体要求,模拟官场情境,措辞得当,论述有条不紊。

    然而,真正的考验在第四日,策论课。

    这才是联考的重头戏,也是最能体现考生见识和才干的部分。

    果然,试卷发下,最核心的一道策问题跃入眼帘:“近岁中原之地,蝗旱频仍,去冬今春黄河凌汛尤烈,豫西等地受灾深重,民生多艰。若尔为守土之臣,当何以赈灾安民、恢复生产,以期长远?”

    王明远看到此题,心中不由一动。

    这议题竟与数月前在嵩阳书院,胡山长在讲堂上考校他的那道题有很多相似之处!

    当时所言“预、实、疏、惩”四策,此刻看来,竟仿佛是为今日这场考试预先演练的一般!

    然而,此刻是在考场之上,面对的是可能决定联考排名的试卷,答题便不能仅仅重复旧论,必须更有深度,更具可行性,方能脱颖而出,而且还要点明题目干要的“长远”之策。

    另外课堂之上可放言高论,锋芒毕露;考场之内却需权衡再三,既要切中时弊,提出真知灼见,又需顾及行文分寸,不可过于激烈,更不能留下任何可能授人以柄的“妄议”痕迹。

    尤其是“惩”这一条,涉及吏治贪腐,最是敏感。

    他沉思良久,将思路一一整理,在草稿纸上先列出了几个关键词:兴修水利,固本强基;劝课农桑,推广新种;畅通商路,以工代赈;整饬吏治,祛除沉疴;教化百姓,祛除迷信……

    思考渐深,他笔下的文字也开始流淌:

    “……学生以为,天灾虽厉,究其根本,亦与人谋不臧、根基不固相关。赈济之事,乃扬汤止沸;固本培元,方为釜底抽薪。”

    “首要在于兴水利、除水患。当效仿前人智慧,于黄河险要处固堤坝、建分水工程;更需建立预警机制,遣专人观测水情冰情,一有异动,快马传讯,使下游百姓得以及早规避,此防患于未然之要策……”

    “其次,劝课农桑,非止于口头。当由官府引导,遴选耐旱、抗蝗之新作物,于适宜之地试种推广……”

    “再者,灾后重建,非止于发放钱粮。可效仿‘以工代赈’古法,组织灾民参与清河道、修道路、筑城垣等工役,计工给酬,使其得以自救,更可使公共工程得修,一举两得……”

    “同时,可由官府担保,低息借贷于民,助其恢复生产,而非一味无偿给予,养成惰性……”

    “至于吏治,更是关键。赈灾钱粮,杯水车薪,若遭层层盘剥,则-民无噍类。须得明立章程,公开账目,引入乡绅耆老监督,甚至跨县互查,重典治贪,确保每一文钱、每一粒米皆能惠及于民……”

    …………
    第(2/3)页